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的关键词是"礼仪".这一年,编了26年、七易其稿的《皇明祖训》颁布了.《皇明祖训》实在是一部礼仪之法,"以后子孙不过遵守成法,以安天下"--这是《皇明祖训》颁布后,朱元璋对帝国礼仪和尊卑贵贱万世不易的一个训话.同年,《礼制集要》编成,朱元璋在这部书里对冠服、房屋、器皿等与礼仪相关的帝国琐事做了具体规定.
从太子到皇帝:弱者是这样生存的当然洪武二十八年最实在的礼仪之举还不在这两部法案的颁布上,而在于两个人身份的确认──l7岁的朱高炽在这一年闰九月二十一日被册封为燕世子,小他两岁的弟弟、l5岁的朱高煦则被封为高阳王.这样的身份确认在洪武二十八年举行无疑是意味深长的:朱高炽被册封为燕世子,这意昧着他将是朱棣百年之后燕藩王的合法继承人.所以少年胖子朱高炽的洪武二十八年毫无疑问是阳光灿烂的,另外明太祖朱元璋也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他对这个胖孙子的喜爱,这为朱高炽的人生加分不少.
正所谓礼仪吉祥,一切温文尔雅.礼仪凶险,转瞬化掌为刀.具体到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身上,在尊长卑幼的礼仪规制下,他们命运的分野已是昭然若揭,毫无悬念可言.朱高炽的人生似乎一眼可以看得到底──接班,成为燕王,然后老去,死去.
但是朱棣首先向命运说"不"了,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终于在北平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由此他和他儿子们的命运都进入了不确定期──每一个人都面临变局:或者成功或者成仁.具体到朱高炽身上,这个燕世子的前景或者美好得令人怦然心动── 一旦朱棣闹"革命"成功,坐上皇位,那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子,或者糟糕得无以复加──"革命"一旦失败,他和老爸都要一命呜呼.
所以考验就此开始.建文元年,朱高炽21岁,胖得简直令人肃然起敬.在朱棣略带厌恶的斜视下,他领着差不多一万老弱残兵的预备役部队留守北平,开始了他平庸得无人看好的军旅生涯.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朱棣为什么要用略带厌恶的眼光看自己的这个嫡长子──因为他胖,而且平庸.和二儿子朱高煦相比,朱高炽几乎在各方面都呈现了一个弱势男人的所有缺点--他不仅胖,还天生行走困难,走路一跛一跛的,是个胖子兼跛子.朱棣很难想象,万一"革命"成功,他坐上了龙椅,朱高炽怎么办?他也跛着爬上龙椅,将一摊横肉堆在上面,然后露出一个捡漏之后无比灿烂自得的平庸的笑脸?那简直是无耻!令人难以想象,也让朱棣难以接受.所以在建文四年(1402年)的浦子口之战中,因为朱高煦率骑兵赶来表现突出,朱棣才会拍着他的背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吾儿勉之,世子高炽多疾,如争得天下,就让你取而代嗣."这似乎是一种战术许诺,却未必不是朱棣在建文四年真实心态的流露.不错,朱元璋是立下嫡长子嗣位的规矩,但是人定胜天,多少规矩立下来就是要被废除的,这才叫改朝换代,一代新人换旧人.更何况朱棣最后坐上龙椅恰恰是对这个规矩的蔑视和反动.老子如此,儿子何尝不能破旧立新呢?
因此,建文四年的朱高炽便面临着出局的危险.这位燕世子没有建功立业,而是留守后方,对新朝的贡献远不如生龙活虎的二弟朱高煦.那么,当永乐王朝的大钟敲响之时,他的命运又会呈现怎样的走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