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阿里巴巴网站建立起来了,马云立志要使之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10月,阿里巴巴获得以高盛牵头提供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马云立即着手的一件事情就是,从香港和引进大量的外部人才.
马云:我开除了95%的MBA马云对外宣称"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当时,在阿里巴巴12个人的高管团队成员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
接下来几年,阿里巴巴聘用了更多的MBA,包括哈佛、斯坦福等学校的MBA,还有国内大学毕业的MBA.但是后来这些MBA中的95%都被马云开除了.马云后来回忆道:我跟北大的张维迎教授辩论,首先我承认我水平比较差,95%的MBA都被我开除掉了,难道他们就没有错吗?怎么可能95%都被我开除掉?肯定有错.因为这些MBA一进来跟你讲年薪至少十万元,一讲都是战略.每次你听那些专家跟MBA讲得热血沸腾,然后做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从哪儿做起.
马云说,进商学院首先学什么?作为一个企业家,小企业家成功靠精明,中企业家成功靠管理,大企业家成功靠做人.因此,商业教育培养MBA,首先要教的是做人.马云对这些MBA的评价是:"基本的礼节、专业精神、敬业精神都很糟糕."这些人一进阿里巴巴就好像是来管人的,他们一进来就要把前面的企业家的东西都给推翻.
马云从不否定那些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他们的水平如同飞机引擎一样,但问题在于,如此高性能的引擎适合拖拉机吗?马云由此总结出一个关于人才使用的理论:只有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他把当初开除MBA的事情做了一个比喻:就好比把飞机的引擎装在了拖拉机上,最终还是飞不起来一样,我们在初期确实犯了这样的错.那些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确实很高,但是不合适.公司当时的发展水平还容不下这样的人.
长期以来,在不少人眼里,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能算是人才,否则即使有通天的本领,没有一纸文凭或职称,也不能称其为人才.但是,西方却有这样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财富."是不是人才,关键是看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让他去做事,只要他在这个位置上能够做好,做出成绩来,他就是人才;如果不行,即使顶着再多的桂冠,他也不是人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用"即人才.马云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题字:"善用人才为大领袖要旨,此刘邦刘备之所以创大业也.愿马云兄常勉之."这幅字是金庸2000年的时候给马云题的.马云说:"我挂在办公桌前面,这是给自己看的,挂在后面是给别人看的.天天看到这个,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
造就一个优秀的企业,并不是要打败所有的对手,而是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优势,建立自己的团队、机制、文化.我可能再干5年、10年,但最终肯定要离开.离开之前,我会把阿里巴巴、淘宝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成长机制建立起来,到时候,有没有马云已不重要.要确保组织发展既平稳又迅猛,就要保证阿里巴巴无论发展速度有多快,都能在需要用人的时候有人可用.
如何才能形成团队自身的竞争机制呢?马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学习.
"前些天,我组织公司的一些高层看《历史的天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农民如何逐步成长为将军的故事.主人公姜大牙一开始几乎是个土匪,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不仅学会了游击战、大规模作战、机械化作战,而且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最终成为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与众多的中小企业一样,阿里巴巴也希望员工像姜大牙一样,不断改造,不断学习,还要不断创新,这样企业才能持续成长."
在人才选拔上,阿里巴巴采取的是外部招聘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内部培养是重点.在电子商务行业里,阿里巴巴已经走在了最前列,单纯依赖从其他公司大批量吸收成熟的人才,很难满足每年成倍增长的业务对人才的大量、高质的需求.阿里巴巴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外来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理解.如果不能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那么在长远业务上就很难形成统一的共识.因而阿里巴巴主要是以内部培养为主,包括"培养人"和"选拔人"两个方面.
在培训方面,阿里巴巴根据员工的层级、职能,将学习细分为:阿里党校、阿里夜校、阿里课堂、阿里夜谈和组织部.另外,针对庞大的销售队伍,阿里巴巴还组建了专门的销售培训部门;而"送课下乡"项目则确保了培训学习资源能到达一线员工住的地方.针对关键岗位的人才,阿里巴巴还设有"接班人计划",针对不同岗位,制定胜任力模型,培养后备力量.
在阿里巴巴,由于业务发展迅猛,用人急迫,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充满激情但是管理经验欠缺,不能有效辅导下属,带领团队创造整体绩效,造成下属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尽管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是360度反馈,但是就阿里巴巴而言,更多的是采用员工座谈、"小字报"、管理论坛、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来满足管理人员了解下属感受、不断改进管理方式、调整管理理念的需求.
马云坚信,只有令个体不断增值的企业,才是员工向往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