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
德国人相信规划,生活中,充满了规划.
规则的智慧德国的门把手,一律"一"横.在中国则五花八门,菱形的、球形的……因为"扭"力比"一"横的柄大,结果故障率高."一"横柄,往下按,轻轻推,豁然洞开.用力小,损耗低,最符合工程经济学."一"横柄,看着都省力、顺手.在德国,我没有见过其他时髦形状的把手.
德国人的门,至少是宾馆的门,都覆盖到门框外.门,厚厚的突出门框,看上去总以为虚掩着.门板大于门框,既可以阻断光源,又能够阻断声源,还能够阻断插片撬门,这样卧室里绝光、静音、安全.
德国的窗,都是往里开,而且上部开,这样上宽下窄,兜住所有的轻轻扬起的室内浊气、尘埃,被兜住而落于窗外.又不让落叶、落雨漏入室内.倘若侧开窗,雨是斜的,就会从侧面踢角球一样斜入.风,不管从哪个侧面飘,侧开窗的上面豁开的角度肯定会渗入.
德国的连锁店,起码是鞋店,同一品牌,同样的款式,在另外一家加盟店则没有,妻子很奇怪,我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消费者养成这样的消费共识:有分店,无分销,也就是中国乡村鸡毛店的促销警句:"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这样可以加速落单速度,减少挑选频率,随之也降低营业员的服务强度,更杜绝了加盟店之间暗让折扣、降价促销的可能,结果大家都有钱赚.
欧洲的广场,起源于城邦国家--希腊,既是交易又是集会、演说的公共场所,广场在希腊更赋予政治色彩.到了罗马,尤其"独尊"基督教之后,广场成为教堂的附属,总是敞开于教堂门前.到了欧洲,有教堂的地方未必有广场,那是小镇;有广场的地方一定有教堂,那一定是个大镇.这时的广场是农贸市场,喷水池就是挑菜脏了,就近洗手的地方.欧洲中世纪,广场是上海城隍庙、苏州观前街.
号称法兰克福南京路上的广场,却不在教堂门前,先是奇怪,后是揣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兰克福几乎化为废墟,所以那里的古建筑少,高楼多,这是座重新规划的城市.所以它的广场不再是教堂的附属物,体现出现代市政的理念.广场是人流、车流中转,更是商业聚合中心.那个广场是地铁出口,四周都是"豁"口,而不是只有十字路口,这样便于去每个方向抄近路,任何"豁"都不会堵车.每个"豁"口都有"包口"--岔路口弧形店铺,左右过路客都能一目了然的店铺,过去上海法租界的地段这样的商铺较多,这样的门面是"龙额上的珍珠",在上海是"可遇不可求",租金明显高于隔壁沿街店铺.站在法兰克福的广场,环顾椭圆四周,包口店铺尽收眼底,这样的店铺开角更阔、收视率更高,租金也更高.路口越多,包口越多,顾客越多,消费越多,政府税收就越高.
在德国,凡事都很合理,合理的背后就是规划,规划的结果是规则,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